召命向度職涯規劃體驗分享 ——
Anson Wong 黃恩信

Anson Wong 黃恩信
學生

讀寫障礙與資優學生的共通點?

我並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加上讀寫障礙的關係,學習成績向來也不是特別出眾。
成長的環境讓我清楚自己的資質相較同齡學生來講不算優秀。
但有趣的是,我發現自己與一般同齡朋輩有個共通點——當我們考慮將來要選什麼科,或是從事什麼行業,結果也是靠「篩選」而得來,而非真的對所選擇的有興趣或熱誠。

我也不例外,當初選讀精神科護士(Mental health nursing)並不是因為想做護士,而是純粹為了學習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識,因為我對生命有負擔,希望能與人有交流。
因此,在考慮到既能賺錢又符合個人興趣範疇的情況下,我才選擇了這科目。

然而,在正式修讀後,我發現並不輕鬆,也不太開心;而且越發留意到身邊的同學或是有志於這個職業的人,十居其九都是以金錢為重。
我未曾聽過有任何同學向我表示對這一行充滿熱情,或是他們看到病人有迫切的需求等等。

即使有些同學並非出於追求金錢而選擇這職業,但他們也不過是因為家人是護士才選擇跟隨他們的腳步。
因此,我感到愈來愈灰心沮喪。雖然離畢業只剩下兩年,但我感到非常迷茫。
有時,環境壓力使我不斷質疑自己:「為什麼要讀這科?」。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問我,令我內心的壓迫感不斷增加。

探索未開發的潛能與方向

後來,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我認識了蔡康怡牧師。他聽完我的情況後,問我是否有興趣嘗試做職涯規劃,我欣然答應了。

在職涯規劃咨詢的過程中,有 3 個環節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是填寫一份表,這份表在坊間的職涯規劃中很常見,主要是用作檢視我們不同的技能、興趣和職業潛能。
我仍然記得在填表時,有其中一版連一個「剔」也沒有,因為我完全不具備相關的技能;而另一版則幾乎全都有「剔」,這讓我意識到原來自己在不同技能方面存在如此大的分別,也讓我更加清楚哪些技能適合自己。

第二個環節是選擇我認為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觀和技能卡片。
結果顯示,有一部分卡片代表了我已經在某些領域發展得很好,而另一部分則是我尚未發展的。
這些卡片的目的不僅僅是強調我已經掌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讓我在尋索自己未來方向時,幫助我發現自己還有哪些未開發的領域存在。
例如,我的自發性較低,需要更加努力去發展這方面的能力。
因此,職涯規劃讓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能,以及需要發展的方向,這對我實踐目標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較早前有幸接受公益金和香港亞協訪問,分享我進行職涯規劃咨詢的感想。

地圖 VS 指南針

在整個咨詢的過程亦啟發我反思,當我們探索未來時,常常渴望擁有一張清晰的地圖——上面標記著我們應該走的路線,比如要跨越某座山脈、進入洞穴,最終抵達目的地。
我們總是希望一步一步有明確的指引。

但現實生活中,即使有明確的指引告訴我們應該走哪條路,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反問和思考:「我真的想要這樣走嗎?」
對於生活的方向,人們往往被社會和環境的規範所束縛,告訴我們該如何前進。
然而,職涯規劃讓我們了解自己真正想要捉緊和發展的價值觀,然後讓我們親自思考該如何前進。

與其說職涯規劃是一張地圖,它更像是一個指南針,指引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們一旦踏上這方向,將會有很多可能性,供我們自由選擇和發揮。
因此,我不再感到壓迫,因為我明白到自己的人生並非必須按照一定的軌跡發展——畢業後馬上進入相關行業,累積多年經驗後攻讀碩士學位,然後爬升到更高的職位……
雖然我仍然朝同一個方向前進,但卻看到人生充滿了彈性。

這次職涯規劃與我之前在學校做的非常不同,學校的職涯規劃是幫助我們篩選,除去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情。
而在香港亞協做的職涯規劃,讓我深刻領悟到自己內心追求的核心信念是什麼。
激發了我朝著目標前進的動力,以致我對自己所行的方向更有把握、更加堅定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