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工作坊——
讓長者活出盼望人生

黃銘聰 Eric Wong
維港灣長者會所傳道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中文標準譯本)
在香港這個不斷老化的現代社會,他們的需要常被忽視。整全的長者事工模式,不單是幫助長者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應發掘他們的潛能,發揮他們擁有十分寶貴的資源,就是人生經驗和智慧,使他們的事奉潛能和人生資源,成為信仰群體及其所處社群之福氣。另外,長者如能立志成為基督精兵,追求靈性長進,積極事奉,更能成為年輕人的好榜樣。
綜觀現今香港教會的長者事工,長者靈性上的需要常被忽視:
- 得著人生的意義、目標和盼望
- 生命必須延續和穩定
- 得著生命尊嚴的權利
- 能夠去愛和被愛
- 心靈上的感恩
- 需要寬恕和被寬恕
- 面對在世生命的結束,死亡的真實
教會對這群長者(尤其是未信耶穌的長者)有甚麼回應呢?是否一次佈道聚會、一個團契、一個小組,或一種方法,就可以使這群長者得到生命造就和靈性得到成長呢?

長者們在生死教育工作坊的作品
可是,長者需要認識人生的意義,追求靈性滿足及認識福音,與人、自己及上帝復和等,是不容忽視的。
對基督徒來說,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是一個永恆的終極目標,這目標並不會因年長而減少或減慢。反而,需要在量和質上再加一把勁,將已有的質量深化,向再高的目標進發。
對於未與耶穌建立關係的長者,更必須得著生命的真實盼望,心靈得到永恆的滿足,得著相信耶穌基督而來的平安和盼望。

透過不同工作坊,幫助長者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觀
牧養長者,不單要從福音的角度入手,也要從長者的靈性入手,我相信全面地察看長者的靈性需要是不可缺少的 :
- 幫助長者接納人生許多的失落,尤其是失去配偶親人及健康的事實。
- 幫助長者肯定自我的價值,大多數華人長者的人生觀傾向消極,長者比年青人更需別人的肯定和鼓勵。
- 幫助長者正面及全面地回顧人生,統合整理過去的經驗,全盤地認識及接納自己,找到當中的人生意義,包括苦難、疾病及意外等遭遇的意義。
- 幫助及鼓勵長者去達成未圓的夢想或心願,免致內心留有遺憾。
- 幫助長者處理及解決與家人朋友間的嫌隙,化解怨恨,彼此饒恕。
- 幫助長者能與自己及與上帝復和,以致可無悔無憾地見祂的面。
- 幫助長者正面及積極地為自己的死亡作準備,包括晚年時的照顧、臨終前護理、遺產遺物安排、器官或捐贈身體安排、喪葬及骨灰處理安排等,不單自己安心,也讓家人好辦事,及減少家人的遺憾及哀傷。
總括而言,生死教育可以成為推動靈性的牧養的重點,藉本人對生死教育的理念,整合了一套生死教育活動的推動模式:
- 講授工作坊:平安三寶、四道人生、後事規劃、預設照顧計劃、銀齡理財
- 創意工作坊:
園藝治療@生命教育:療愈生命力、愛的枯喚(升級再造工作坊)
藝術治療@生命教育:和諧粉彩、酒精墨水畫、石頭彩繪
手工藝@生命教育:遣物轉化工作坊、立體剪貼簿、擴香石
銀髮齊發光(發光磚)、繪本閱讀、桌上遊戲、五感生命故事 - 體驗活動:墓地導賞、認識和參觀大體老師/無言老師、殯儀館導賞、給自己的葬禮

墓地導賞體驗活動
在我們的生命的旅程之中,「生」與「死」本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認識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同時,認識死亡的意義和價值,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存活。
生死教育所涵蓋的領域很廣,其用意乃試圖打破一般忌諱談論死亡的議題,從生看死,亦能從死看生,以提昇生命價值,並關愛生命、珍惜生命,進而做好人生規劃,增進對生命的尊重並提升生命意義。
「我們傳揚基督,用一切的智慧勸誡所有人,教導所有人,好讓我們使所有的人在基督裡成熟,能夠獻給神。」(西1:28)(中文標準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