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系創作者洪嘉惠 Fujima——
以創作探索、療癒內心

洪嘉惠 Fujima Hung
療癒系藝術創作者、香港亞協福音日語班導師、日語翻譯員
召命探索之旅 一切從日本3.11開始
2011 年,日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三重災難:地震、海嘯和核災。當時,我得知某機構正在招募日語翻譯義工,看到「心靈比物質重要」的宣傳字句時,我馬上作出了回應。期望藉自己的語言能力,能成為香港義工和受災者之間的橋樑。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五度前往岩手縣和福島縣進行義工服務,每次都獲益良多。其中最大的得著,是覺察到自己原來對自身真正的感受並不了解,於是我開始嘗試重建自己與內心的連繫。
義工活動帶給那些受創傷的人短暫的安慰和鼓勵,但我深明真正能拯救他們的,惟有全知全能且滿有憐憫的上帝。
因此,回港後我開始恆常參與日本祈禱會,為日本及前線宣教士的需要禱告。同時,我也開始尋索未來的方向,包括工作和上帝賦予我的召命;而前往日本宣教亦是當時探索的方向之一。
我開始求問上帝,看祂想我如何服事。及後我得到兩個方向:一是文字編輯或日中翻譯,從事語言相關的服侍;二則是輔導。
前宣教士啓發 重整個人生命
當時,我彷彿站在人生交叉點,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一方面,我害怕錯過主所預備的路(如宣教);另一方面又害怕是自己曲解主的心意,而作出錯誤的選擇。
後來,我採納一對前宣教士夫婦的建議,先接受輔導、重整個人生命,以致能更明確地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接受輔導的期間(2014 年中至 2015 年底),我選擇以藝術創作作為我的「同行者」。

在接受輔導那半年期間的畫作之一。
【圖片轉載自:洪嘉惠、李耀全、詹玉冰、譚日新,2017,《以畫為鏡──把情緒畫給神》(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出版)】
藝術療癒與召命
我總是隨身攜帶畫簿和針筆,興之所至便會繪畫。最初的原意是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過度聚焦在輔導帶來的情緒波動中。
在持續創作的過程中,我發現藝術創作的力量不僅僅是分散注意力和放鬆。
創作就像一座橋樑,讓我重新與自己的內在世界結連。
通過創作的過程和作品本身,我能夠感知當下的情緒和想法;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包括自我形象和人際關係;亦明白自己的屬靈狀態和掙扎。
不僅如此,藝術似乎還醫治了我一些隱而未見的「傷口」。後來,我發現這種功效,原來與心理治療中一門名為「藝術治療」(Art Therapy)的治療法非常接近。
儘管我的專業和創作跟心理治療無關,過程亦沒有藝術治療師的協助,但我卻能理解創作過程或成品所傳達的信息,以及感受療癒的力量。
這使我確信主耶穌就是那位在我創作過程中,陪伴和引領我的「治療師」。
我深信主讓我經歷藝術的療癒,不僅是要醫治我,必定還有其他的心意。抱著這樣的信念,我持續尋求主的旨意。
2015 年的「個人成長與人生使命」主日學課程,讓我尋著主給我的召命和支持經文,我的召命是「藉創作分享,導引人探索心靈,活出喜樂生命。」
而領受到的支持經文包括以賽亞書 43 章 19 節、羅馬書 12 章 2 節 及 約翰福音 1 章 9 節。
上帝要我藉藝術作新事,首決條件是我的心意需要更新、敏銳主的旨意,且要剛強,無須畏懼,因上帝與我同在。
召命之路:上帝奇妙的帶領與開路
尋著召命固然令人喜悅,卻也伴隨著困惑,原因是不知該從何入手。
同年,我參加了神學院的獻身營,得到小組成員和老師的回應,鼓勵我朝著藝術創作前進。
在上帝的帶領與開路下,我有機會和「天道出版社」合作,在 2017 年出版了見證畫冊《以畫為鏡:把情緒畫給神》。
此書匯集了我接受輔導的半年期間,所創作的成品和心路歷程。同時,它有如上帝給我的召命確據,使我在漫長的召命路上堅定不移。
見證畫冊出版的同一天,上帝引領我加入「語蜜工房」,為網頁專欄『藝術自療』發表文章;我視之為見證畫冊的延續,至今已發表超過 30 篇文章。
2021 年,我成為「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義工,以「藝伴」(藝術的陪伴者)身份與受助者同行。並連續兩年參與「表達藝術年度作品展」:「當下」(2022 年)及「盛載」(2023 年)。
2022 年底更獲邀參與營商宣教事工,且計劃 2023 年於「平凡文化」教授福音日語班和藝術工作坊。

2022 年下半年一度跌入灰心、沮喪的低谷中。上帝在這時候給我兩個非常清晰的信息:「HOPE」和「耶穌愛你」;日後,我以這些信息繪畫了上圖作品,且配上經文。
憑信心踏前 挑戰新創作方式
答應參與「平凡文化」的服侍後,就要處理較為現實的問題,就是我要教甚麼?
我的創作模式是自由聯想,想到甚麼就畫甚麼,沒有框架可言,因而沒有指導別人的概念。
於是我向主祈求一種新的創作方式,最後在眾多選擇中,挑選了捲紙(又名衍紙,即Quilling),這門藝術一開始已給我莫名奇妙的親切感。
在持續嘗試與練習的過程中,我發現捲紙創作跟自己一貫的隨心創作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予創作者極大的創作自由。
藝術創作連結香港亞協
捲紙創作促使我和亞協繼福音日語班之後,再有其他的合作機會。
接觸亞協始於參與日本祈禱會,其後有幸參與機構的居港日本人事工,更在 2016 年開始擔任福音日語班的導師。
亞協的日本祈禱會和日宣裝備小組原本有預定的內容和安排。然而,今年的聚會因各種原因需要臨時變動,這為我提供了向參與者和亞協同工分享藝術療癒的異象和召命的機會。
我深信這些變動並非偶然,而是上帝的安排。故此,當亞協總幹事邀請我參與「好感生活體驗館」的工作坊服事,我馬上欣然接受。
從無感到敏銳內心感受
回想起我其中一位啟蒙老師——余德淳博士的分享,他希望訓練出散落在社區各處的「生活導師」。
因他意識到社會上需要情緒支援的人眾多,而公私營機構提供的資源卻遠遠不足以應付實際的需要;各人的困擾不同,程度也有別,所需支援可謂五花八門。
他認為每個人都曾在挫折或困擾中,「發明」出一套應對或解決的方法。
因此,他相信每個人都是該挫折或困擾的解難專家,那些寶貴的經驗可成為別人的幫助。
對於這一點,我深有同感,且竭力朝著這方向前進。
過去,我曾是個「無感」之人,不敏銳自己的感受。原因是成長的過程中,我不自覺地養成了把事情和情緒分隔的習慣。
然而,透過參與義工服侍,上帝助我覺察到自己原來早已與感受脫鈎;祂引領我在尋索工作和事奉方向的過程中,開始接受輔導,並讓我發現繪畫和創作原來可成為連繫內在世界的橋樑,使我得以觸及內在的自己,了解到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感受。
社會上肯定也有不少人因各種原因而與自己「失聯」。盼望我通過藝術創作而得醫治的經歷,能成為別人的祝福,讓更多人體會創作療癒的美好。
對我來說,這就是實踐上帝賦予我的召命——藉創作分享,導引人探索心靈,活出喜樂生命。
延伸閱讀:日本人福音事工
延伸閱讀:使命傳承系列——裝備及培訓

Fujima 姊妹是香港亞協的緊密事奉伙伴,她將與「好感生活體驗館」合辦捲紙花工作坊;讓參與者透過捲紙創作,達到神經放鬆、療癒心靈的果效,敬請期待。
了解更多「好感生活體驗館」的工作坊資訊,請瀏覽《事工小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