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督導主任姚鳳Helen ——
社福服事與信仰實踐 ‧ 兩個只能活一個?

姚鳳 Helen Yiu
九龍城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督導主任
訪問及撰稿:Michelle Leung 香港亞協事工統籌
姚鳳姑娘的笑容可掬,悠然自若;很難想像她是統領著 30 多人的團隊—-九龍城浸信會(下稱「城浸」)社會服務處的督導主任。
「我出身自公屋,自幼家貧,父母常常為金錢和生活費而爭吵,所以自少便深深體會到基層人士的需求。年少時,我已想成為一位幫助別人的社工,服務貧窮和有需要的家庭。
感謝上帝,讓我在年輕時信主,早早領略到主耶穌的愛和憐憫人的心腸;所以甫畢業,便很自然地加入了社福界。」
由自身需要推展到社會關懷
從姚姑娘分享時的笑容和雀躍來看,相信在近 40 年的社福生涯中,最令她引以為傲的其中一項,應該就是「蝦仔蝦女——關懷獨居長者配對計劃」。
「我本身是兩次癌症康復者,由於沒有兒女,一直擔心丈夫年老時可能會缺乏適時的照顧和貼身的關心。於是,我想到社福界應如何關顧社會中無兒女、缺乏社區支援的一群的長者。」
計劃將義工(稱為「蝦仔蝦女」)分為 2 人一組,與長者配對,建立一份持續的關係。其後,拓展到「蝦孫」(小學生)和「蝦塞」(幼稚園學生);大家每年亦會「四代同堂」一同慶祝團年飯,場面樂也融融。

年青實習社工齊齊關心長者。
計劃後期更得到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並獲海外「最具創意社區照顧獎」冠軍嘉許。
「我正正思想在正規支援護老者層面上,再創造另一種新模式的照顧者。」
在特殊情況下,例如:超級颱風後、新冠疫情期間等,這份持續的關愛尤為可貴。
而另一個「時代需要」,就是移民潮了。
在移民潮下,不少長者與兒孫分隔異地。許多長者會選擇將心事埋藏心裡,不想加重下一代的負擔。
因此,在服務中的群體活動、資源配對,甚至善用年青第三齡(統稱 Young Old)的才華等等,都有機會填補這個時代部份的長者需求。
社會服務與堂會
在姚姑娘眼中,堂會與社會服務的角色就好像擔挑的兩端,缺一不可。
「城浸的弟兄姊妹義工都十分友善,對社會關懷大都是一呼百應。弟兄姊妹的生命質素很穩固,關懷社區的根基亦很成熟。
疫情期間,長執和傳道人親身落區擔任義工,發揮著帶動與見證的果效。透過各項關懷事工,社會服務和堂會的關係會越見信任及認識。」

社會服務與基督信仰
不少人認為在現今和未來的政治氣候,社會服務與基督信仰必須好好分割。姚姑娘又有何體會?
「社會服務本身就是教會作鹽作光的機會,『落地』立體地彰顯基督愛人如己的精神。在我服事的年日中,我一直看見很多信徒在社區服事中,不只做義工關心別人,在過程中,反而是個人生命被造就、與其他人的關係更緊扣。
服事本身是應該締造出雙方都能有成長的機會,避免用施捨的義工心態。
當然,弟兄姊妹亦要把握機會彼此關顧,自身強壯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服事他人。而主內合一也是相當重要的。」
一直以來,不少基督徒都會投身服務人群的行業,然而,在此時此刻的紛擾和惶惑下,也有不少信徒因社會環境迷失或跌倒。姚姑娘對基督徒社工有何勸勉呢?
「我遇見過許多有使命的基督徒,他們全情投入,將愛心和憐憫融入在工作中。看得出他們都是專心為上帝作工,而非為份工而做。
反之,沒有使命的基督徒,因為忙碌的工作而忘記上帝,較容易跌入無力和迷惘的困境中。
我鼓勵失去使命和迷惘的基督徒多安靜、多閱讀,甚或朗讀聖經,讓上帝的話再一次在自己的生命中停留和提醒。
信仰驅使我看到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亦同時看到美善的依靠。人當然會有軟弱的時候,但不應以你的軟弱否定你整個人,反倒要被建立。
不管你現在的處境或狀態有多低迷,終有一天,你會看見上帝的幫助。」
如何保持心中那團火
姚姑娘謙虛表示,若要保持心中那團火,絕不能靠自己,要完全依靠聖靈;關鍵便是專心祈禱。
「要認定上帝的好處不在祂以外,存等待和忍耐的心。」
建議與展望
回望過去近 40 年的服事年日,佇立於這時刻的香港之中,姚姑娘建議教會應按著自身不同的資源,成立關懷的團隊(如:輔導組、關心隊),掌握區內社會資源,並善用弟兄姊妹的專才恩賜。
此外,神學院亦可以加入相關學科內容,先一步加強教會領袖在社會關懷這方面的訓練及認識。
傳道人和長執若能更掌握實用資訊,包括:探訪技巧、社會資源、服務申請等等,對會眾或外展過程都有裨益。
個人展望,姚姑娘一如既往地順服上帝的帶領和安排。
「我的異象仍是關心社群、廣傳福音。在教學和督導事工上,我盼望能栽培更多有心的基督徒社工,為他們打打氣;幫助他們不忘初心,提醒自己在工作中見證基督,不可分割。」

姚鳳姊妹於今年加入香港亞協的社會服務委員會擔任義務委員,與我們的社會服務同工同行,幫助我們在服事中更有果效地實踐大使命。
了解更多「好感生活體驗館」的工作坊資訊,請瀏覽《事工小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