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向度查經體驗工作坊 ——
成就職場信仰栽培夢

詹鳳羽 Ida Chim
健康教練

在過往十幾年的教會生活中,我一直擔任傳道部的同工,由於長時間委身傳福音的工作,讓我覺察到自己在傳福音方面的恩賜,透過教會某次聯合堂會的短宣之旅,上帝更使我看見福音禾場的龐大需要。

加上在 8 年前,我被派到屯門植堂、扶助教會推動福音事工,令我對傳福音的異象有更深領受,同時因著工種的轉變——由辦公室的管理層轉為自僱形式的健康教練,我開始有機會接觸到不同信仰的群體。

作為他們的健康教練,我除了在管理身體方面與他們同行,同時亦成了他們福音的傳遞者。

當他們向我傾訴生活上各種艱難時,我會主動提出為他們禱告,由此讓我發現原來工作平台也可以成為傳福音的橋樑,同時深化我回應傳福音的召命,亦啟發了我夢想在自己的健康管理餐店中進行崇拜及查經班。

但是,儘管我在教會內外均參與了多年的查經課程,依然自覺對聖經的知識不足,與此同時,和我共同經營健康管理餐店的四位合夥人當中,有兩位陸續信了主,由於他們熱切表示想進深認識信仰,因此我開始思考該如何幫助他們接受牧養和栽培。

在尋索不同方案的過程中,我從亞協的同工口中得知他們將開辦一連兩堂的「成長向度查經體驗工作坊」,並會由總幹事蔡牧師親自授教。

考慮到如果多學一門查經技巧,不但能運用到餐店的查經班上,更有機會實現我在生活及職場上為初信者作信仰栽培的心願,何樂而不為呢?

Ida(左一)與兩位工作伙伴一同查經;Ida 非常感恩能成為福音的管道,引領她們歸主

或許與香港的「填鴨式」教育有關,以往我所接觸的查經方式普遍都是單向地接收訊息,過程中較少提供個人思辨及深度釋經的機會,儘管有討論的時間,但也只是流於各人對所聽訊息的得著與反省。

因此「成長向度查經體驗工作坊」對我來說非常有趣,不但有很大空間讓各人探索經文意思,而且有別於普遍的查經模式(由導師提問並以既定答案為學員解答),而是由參與的學員「自作自受」,意即由學員親自對所查經文設定問題並自行解答。

這種查經方法化解了我一直以來對負責帶查經的擔憂與卻步——組長需要有神學裝備,並要對查考的經文瞭如指掌——坦白說,我沒有神學背景、在過去數十年來頂多只透過「生命之道」、教會的查經小組和崇拜講道吸收聖經知識,對於需要獨力帶領兩位初信的工作伙伴查經,實在有一定程度的憂慮和壓力。

但成長向度查經法講求組長與學員一同以各種查經工具(如:研經或釋經書藉、網站)來探究經文意思,令我們有更多思考、探索和彼此討論的時間,不但大大幫助我對查經訊息有更透徹的了解,亦對經文訊息有更深刻的記憶。

猶記得其中一次我們查考馬可福音 1 章 16-18 節:「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撒了網,跟從了他。」

這段經文讓我有很深刻的體會,耶穌呼召門徒並非只揀選有文化修養與學識豐富的人,祂也呼召低下階層的人。

正如我沒有神學背景、亦未曾修讀過正規的研經課程,但上帝卻願意使用我,使我能夠持續運用工作坊所學到的查經技巧來幫助身邊兩位初信的工作伙伴學習聖經,成就了我一直以來希望在工作間實踐查經班的心願,讓我不僅在教會,而是在生活上也能實踐信仰栽培的服侍,實在感恩。

訪問及撰稿:
Cola Chan  香港亞協項目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