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生命‧種籽紙工作坊 ——
宣基中學環保日

黃美瑛 MeiYing Wong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老師
地球不斷遭受破壞,作為信徒,儘管我們知道上帝是世界和宇宙的創造主,但卻依然有意無意地成為破壞地球生態的一份子,導致下一代將要在更惡劣的環境下生存,這絕非我們希望看到的畫面。
我們既有上帝命定的地球管家職份,就當盡責思考如何可以在自己的崗位、家庭、工作或教會上實踐環保的召命。
過往 10 年以上的時間,我在學校都是負責環保的工作,雖然起初的成效不是太大,但當我一直持之以恆,不斷以其它學校或機構作為借鏡,參考他們如何推動和實踐環保,其後在校內舉辦的大大小小活動,或是從學校措施和政策中滲透這些參考得來的環保方案,務求可以生活化地將環保意識傳遞給學生。
結果,環保的影響力慢慢滲透校園中。
無論多或少,總能做到一點
本著這份信念,我校一直致力向學生推動環保,過往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即使是微小的教導,原來也能從學生的舉動上喜見回饋。舉例說,學生到校外進行科創或其它類型的比賽時,在校方沒有特別規定下,他們也會選擇以環保作為參賽主題,由此可見環保意識已滲透他們的思維。
還有學生自發參與坊間的環保計劃,如在校外接受培訓並擔當環保相關的大使或崗位,回校後制定計劃及方案;亦曾有學生參與了過往仁愛堂舉辦的環保計劃,成功過關斬將後獲得機會前往海外體驗當地的環保文化,進行交流,甚至遊遍北極和南極,以致他們回港後能透過早會、文字方式,或不同渠道來宣揚環保方面的所見所聞。
透過上述的經驗,讓我更深體會不單老師對學生帶出影響力,學生在同輩之間亦有很大的影響力。
為日後的社會棟樑傳遞薪火相傳意識
我們這世代能夠做到的很有限,最重要是學生們如何在環保事工上接龍,雖然我們努力運用多方渠道傳遞這方面的訊息,但單靠校內老師的見識、僅有的資源和財力物力,令不少事情有所局限,因此我校過去也曾邀請不同機構合作,而平日我亦經常主動接觸外間有關環保的活動。

其中一次與香港亞協總幹事蔡康怡牧師見面,得知亞協有不少新發展的項目,當中的環保項目「栽種生命‧種籽紙工作坊」的理念更是與我校本年度的環保日主題如出一轍,於是我與另一位老師親身參與工作坊,從中思考活動是否適合在即將舉辦的宣基環保日進行,幫助學生透過活動提高節省用紙和廢物利用的意識。

與老師和校方商討過後,我們決定與亞協合作,但若要把原定 3 小時的工作坊「照辦煮碗」帶到學校或是延伸至教會進行的話,活動時數便成了最大的挑戰,經過協商及整合,最後我們決定將之濃縮為半小時的「再造紙工作坊」,以便在環保日當天的午飯時段讓全校師生們體驗。
藉工作坊帶出環保的延續性
活動當日不只同學們,連教師們都非常踴躍地主動參與,效果比預期之中理想。至於延續性方面,儘管學生未必會在日常生活當中親自製作再造紙,但我們相信透過是次工作坊能有效啟發他們思考——原來單單製作一張簡樸的再造紙也要花如此繁複的功夫,由此幫助他們反思珍惜用紙的迫切性,且激發他們思考「與其廢物再生,倒不如從源頭減廢」,藉此提高他們實踐環保的行動力。

明白學生們並不會一時三刻便實踐得到,但期望他們日後或許能成為職場或不同群體中的環保份子,儘管只是一束細小火苗也好,深願他們能點燃身邊人對環保的意識和熱心。
影響不同群體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只憑單人匹馬果效並不顯著,必須與大家同心協力、坐言起行。
環保是一個進程,需要逐步學習因應不同的處境、環境、時下的需要來作出適切的回應,特別是在職場上其實有不少措施能夠具體實踐環保,而且並非只有高層才能做到,例如節省電源、紙張等等。
很多時,我們生活上一些微小但持之以恆的行為,其實也可大大推動和觸動不同群體燃起對環保的關心。
訪問及撰稿:
Cola Chan 香港亞協項目統籌
延伸閱讀:環保——讓自己和世界少一點負擔
